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老西宁:永久牌的青海人
老西宁:永久牌的青海人西宁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,它的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千年。为改变青海的落后面貌,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国家有组织地组织了一大批建设者和移民来到青海,投入到了建设青海的伟业中,他们中的不少人,就定居在了西宁,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分子。
这是新中国成立后,由政府组织的最大规模的移民青海活动,建设者的艰辛付出,不仅缩短了青海与内地省份的距离,并为日后西宁各项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。他们是一群平凡的人,又是一群伟大的人,他们就在你我身边。
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,沿陇海铁路线一路西进,来到祖国西部。我们虽然已无从考证当年支援大西北的人数,但从零碎的资料来看,规模超过百万。
上世纪50年代,支援青海的建设者主要分成两批,规模最大的一批在1955年到1956年之间,这批人主要跟随所在企业成建制地搬迁,大部分为城镇居民。
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、文化和技术,使得西北一些主要城市在很短的时间里,初步完成了城市功能和基础工业体系建设,为以后的开发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岁月沧桑,当年的建设者已渐渐老去,但他们的精神宛如一座群雕,永远屹立在西北苍茫大地。(赵新丽)
虽然父亲孙世祥已去世多年,孙玉玲、孙玉霞姐妹至今还保存着几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,说起父亲,姐妹俩的眼睛里就滚动着泪花:“父亲来青海的时候,也就20岁,这一来就在这里扎根,后来,我们一家人也来到青海,现如今都成了青海人。父亲工作特别努力,1990年,父亲还获得了轻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。”
“父亲祖籍天津,1951年,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来到了青海。”孙玉玲、孙玉霞姐妹说话的时候,还是带着明显的天津口音,“当时,一起来青海的有6个人。”
老人名叫郭世章,是孙世祥生前的好友。在老人的回忆中,他们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展现在我们的面前。
“1951年,我和孙世祥都在天津畜产公司绒毛加工厂工作。记得那一年的五一过后,车间里的小喇叭就经常广播动员大家支援大西北建设,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,那个时候,我们刚刚加入了共青团,正是要求进步的时候,就一块儿瞒着家里人报了名。当时报名的人非常多,后来经过资格审查,我和孙世祥都被选上了,我俩都特别高兴。”郭世章说。
这一年五月中下旬的一天,郭世章和孙世祥就接到了通知,准备去大西北。他们瞒着家人收拾好了简单的行李,第二天一早在天津畜产品公司门口集合,坐上了大卡车去往大西北。
“当时,我的奶奶因为心疼我爸爸,不想让他受苦,是不同意我爸爸来的,可是我爸爸特别坚决,奶奶也只能同意了。”孙玉霞说星空体育平台。
一同出发的有二十多人,他们坐汽车来到北京,再从北京坐火车到西安。在西安再被分派到各个地方去。郭世章和孙世祥都被分到了青海,同来青海的还有4人。郭世章至今还记得同伴们的名字,他们是:卞少卿、黄景文、田雨生、张世田。
当时西宁的绒毛加工很简单,就是人工给羊毛分类,分好的羊毛被打成包运到天津口岸,多数都出口了。
1958年,孙世祥作为厂里的业务骨干带着一批人去天津学习绒毛加工的技术,随后又引进了洗毛机和打包机,从此以后,青海开始大规模生产地毯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青海生产的地毯以及绒毛加工的副产品受到国内外客商的欢迎,这和孙世祥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。
“我记得有一年的一个深夜突然下起了雨,我父亲赶紧穿好衣服跑出家门。等他回来,我们才知道,厂里生产的产品已经装车,他担心这些产品被雨淋坏,赶紧给货车盖篷布去了。”孙玉霞说,“爸爸把厂里的事情看得比家里的事情重要。”
“那个时候,永久牌和飞鸽牌自行车很流行,领导开会时就会动员大家,不要做飞鸽牌的,要做永久牌的。”说起往事,郭世章笑了,“这不,我和老孙都做了永久牌的。”(赵新丽)